赣州本地宝 > 赣州教育 > 赣州教育资讯 > 江西省2025年学生资助政策解读
江西省2025年学生资助政策解读
2025-07-07 10:00【我要纠错】

【导语】: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江西省持续健全完善覆盖全学段、涵盖多类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25年,全省继续实施多项资助政策,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江西省2025年学生资助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江西省持续健全完善覆盖全学段、涵盖多类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25年,全省继续实施多项资助政策,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本文对全省2025年学生资助政策作全面梳理,供相关学生和家长参考了解。

  一、学前教育阶段

  资助对象为:

  符合入园年龄,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

  资助标准为:

  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与初中)

  资助对象为:

  全体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生活补助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寄宿生生活补助

  面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小学阶段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50元;初中阶段为每生每年1500元。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在此基础上每生每年增加250元生活补助。

  非寄宿生生活补助

  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寄宿生(走读生)。

  小学阶段每生每年补助625元;初中阶段为每生每年750元。

  三、普通高中阶段

  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在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资助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2300元,分为1800元、2300元、2800元三个档次。

  普通高中免学杂费

  适用对象包括:原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残疾学生,以及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学生(含城市特困、低保、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

  标准方面:从2023年秋季起,县域公办高中新生按每生每年1100元免学费,城区公办高中新生按每生每年1200元免学费。老生则继续按原标准免除,每年200元至800元不等。

  对符合条件在民办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同类学校免学杂费标准执行,超出部分由学校按规定收取。

  入学资助

  资助对象为当年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含高职)的江西户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毕业生。

  一次性资助标准为每人5000元。

  四、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国家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中职学校中学习成绩和技能表现特别优秀的全日制在校生。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为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中职学生,重点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以及来自国家重点支持地区(如六盘山等11个原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四省涉藏州县、新疆南疆四地州)农村户籍学生(不含县城户籍)。

  资助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2300元,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1200元至3500元之间分档发放。

  中职免学费政策

  适用对象包括: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不含其他艺术类表演专业)。

  免除标准按照各级政府批准的公办学校学费标准执行(不含住宿费),一般每年在850元至4000元之间。

  五、普通高校阶段(本专科)

  国家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二年级及以上在校生中表现特别优秀者。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

  国家励志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预科,不含退役士兵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标准平均每生每年3700元,分为2600元、3700元、4800元三个档次。全日制退役士兵学生全部按照3700元标准享受助学金。

  服兵役教育资助

  适用对象为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军士、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校学生。

  标准方面,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20000元,研究生不超过25000元。标准可涵盖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三者不重复享受。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适用对象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贷款额度为: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20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25000元。

  学费和贷款代偿政策

  适用对象为省属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的需到江西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三年及以上。

  代偿标准为:本科生每年最高不超过20000元;研究生不超过25000元。

  六、研究生阶段

  国家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0000元,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30000元。

  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江西省内高校二年级及以上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不含保留学籍、休学、延期毕业者)。同一学年已获得国家奖学金者不可重复申请。

  资助标准为: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名额500个);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0000元(名额25个)。

  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为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资助标准为:硕士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每生每年13000元。

  学业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江西省高校内全国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研究生。

  2025年秋季学期起,财政支持标准为:硕士每生每年10000元,博士每生每年12000元。具体评定由各高校制定方案。

  七、社会资助项目——滋蕙计划

  “滋蕙计划”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资助对象为江西省内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并通过高考或高职单招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标准为:录取至省内高校的新生每人500元;录取至省外高校的新生每人1000元,用于报到交通费用及入学初期生活补助。

  八、绿色通道制度

  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按时报到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新生,可通过高校设立的“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高校将根据学生困难程度及资助政策,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确保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就读。

  如以上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所调整,以最新文件为准。学生及家长可关注当地教育部门或就读学校资助办公室的相关通知。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赣州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资助】即可了解2025赣州助学贷款详细信息、资助查询等最新信息。

手机访问 赣州本地宝首页

  • 江西省2025年研究生资助政策详细解读

    研究生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时期。江西省为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多种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专心科研,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 江西省202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资助政策详细解读

    普通高校(本科、专科)阶段的资助政策,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详见正文内容

  • 江西省2025年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详细解读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是江西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旨在为那些有志于职业技能发展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 江西省2025年普通高中资助政策详细解读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江西省通过实施一系列资助政策,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 江西省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详细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关注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小学和初中教育。

  • 江西省2025年学前教育资助政策详细解读

    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江西省制定了针对学前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帮助困难家庭减轻教育负担。

  • 2024年赣州市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对象+资助标准)

    赣州市2024年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具体内容,详见正文。

  • 2024年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单招和一村一大正式录取名单(查询入口)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普通单招和一村一大正式录取查询方式和入口小编已经整理好,详见正文。

  • 2024三大专项计划报考方式+录取方式一览

    2024年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包括三个: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 2024赣州三大专项计划报考条件(三项)

    2024年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包括三个: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 2024年三大专项计划的招生对象分别针对哪些学生(附条件)

    2024年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包括三个: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 2024年三大专项计划常见问题解答

    2024年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包括三个: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 热门推荐